建筑百科

ARCHITECTURE BAIKE

雀替:结构与美学兼备的古建筑构件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量:32

发布者:古今和

在传统中式木构建筑中,雀替是梁柱结合处一个“展翅状”的短木构件,既承担结构受力,又兼具装饰功能。其名称源于宋代营造法式所称的“绰幕枋”,清代讹称为“雀替”。雀替通常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夹角处,从柱内伸出承托横梁。其起初出现在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已有雏形),但真正成熟并广泛应用则始于宋代,明清时形成独特风格。宋称“角替”,也称“插角”或“托木”;清代统一称为“雀替”。

古籍《营造法式》仅在阑额条箍处提到“绰幕枋”,说明当时雀替尚未普及。进入明清,雀替在殿堂庑廊大门等高等级建筑中已成必备构件,甚至被视为等级象征。



微信截图_20250702101214.png




结构功能:承重与装饰并重

雀替的基本力学作用是缩短横梁净跨加强梁柱连接处受力。具体来说:放置在柱与横梁的交点处的雀替可以分担梁枋一部分重量,减小梁端的剪力集中,使梁柱结合更稳固。它通过向下支撑横梁端部,从而提升梁枋的荷载能力;同时防止梁柱交接处因载荷产生角度变形。清代规范中,官式建筑雀替的长度为开间面阔的1/4,以保证受力安全。

与此同时,雀替经过精细雕刻和彩绘,又承担了重要的装饰功能。素雀替(不贴金不彩绘)和花纹雀替均通过木雕图案装点梁柱之间的过渡区。尤其在明清庙宇、宫殿中,雀替常饰以卷草、龙凤、花鸟等纹样,并施以金粉与朱漆,成为檐下的“点睛之笔”。正因为兼具承重与装饰,雀替在古建筑中虽身形纤巧,却功用不凡,是梁枋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加固小翅膀”。


多样形制:类型与地域差异

雀替的形式丰富多变,不受其他构件限制,其造型衍生出多种类型,并呈现一定地域风格:

  • 大雀替:又称“

    ”,由一根整木连接柱子两侧的雀替组成,置于柱头上方直接承接梁枋荷载。结构上,大雀替两翼夹在柱顶,两侧不穿通柱身,长度约为开间宽度的1/3~1/2。此型在藏传佛教建筑(青海、甘肃、西藏等喇嘛庙)尤为常见,如拉卜楞寺、色拉寺殿堂,多以雕镂繁缛、彩绘浓艳为特色。

微信截图_20250702101243.png


  • 通雀替:也称“二连雀替”。二翼整体穿过柱顶成为一体,非置于柱头,而是夹在柱顶内侧。通雀替体积大于普通雀替,多用于室内大柱间。因需穿柱顶,削弱柱材强度,加之工艺复杂,此型在明清后期建筑中较少见。


640.png



  • 骑马雀替:两侧普通雀替因柱距过窄而相连成一体,形似倒置的马鞍。骑马雀替多用于过间或狭小开间,其装饰意义远大于承重意义,常见于庙宇、园林厢房等处,为施工方便而生的变体。


微信截图_20250702101328.png



  • 龙门雀替:专用于牌楼、牌坊等大型建筑。其本体外加云墩、梓框、麻叶头或三幅云等装饰件。云墩为龙门雀替下承的支撑件,满饰云纹;梓框为抱柱小柱,辅助承重并增稳。龙门雀替的特点是构件在水平之外纵向发展,柱高差时常配以云墩分摊荷载。


微信截图_20250702101349.png


  • 小雀替:构成梁柱直角间的小斜接木,体积较小,无后附栱件,常用于室内或建筑末梢。造型较朴素,制作简便。


640 (1).png



  • 花牙子(挂落雀替):原为板式雀替,后被镂空或由细棂条拼成图案,用拐子纹、卷草纹等形成悬挂片。主要起装饰作用,也称“花楣子”、“花罩”。花牙子更纤巧玲珑,多见于窗棂、门楣的下端装饰,雕刻轻盈,增添建筑的观赏性。其形制在南北方木构建筑中均有应用(如山西丁村民居、云南五凤楼等)。


image.png



这些分类反映了雀替从早期素朴到后期华丽的演变:宋元时期多见造型简单的“蝉肚绰幕”(以连续曲线装饰,形似蝉腹)或朴素板式雀替;明清时期则雕饰技艺大增,雀替“头大肚小”、线条曲折起伏,纹样极为丰富。不同地区也各有偏好:藏区庙宇偏好粗壮的大雀替;江南园林常见玲珑的花牙子;徽派、晋派建筑多以彩绘檐枋配合雕刻雀替,形成典雅色调。


雀替的立面语言与空间美学

作为檐下柱头构件,雀替在建筑立面语言和空间构成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首先,它通过曲线轮廓柔化了原本的直线格局:雀替往往呈翼状向两侧张开,使柱间的窗框由传统的方正四边形变为层层叠加的多边形或曲线边缘。正如一篇研究指出,“雀替的形式不受其他构件限制,可自由发展,结果使空间外框轮廓由方形变为丰富的多边形”。换言之,雀替不仅改变了立面阴阳角的几何形态,也为建筑增加了层次感与灵动性。

其次,雀替的造型极富象征和意象:施以彩绘后的雀替宛若**“展翅云雀栖于梁下”**,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林徽因笔下建筑之美亦认为应源于结构合理且富美感)。经过雕刻的雀替纹饰(如卷草、飞龙、仙鹤等),在立面上呈现出细腻的图案对比,既延续了柱头与横梁间的视觉连贯性,又成为瞩目的装饰焦点。这种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使雀替不仅是承重构件,更成为空间语汇的一部分,象征着文化传承和工艺水平。《中国建筑史》评价雀替“以玲珑意象浓缩了时代精华”,从简练支撑到华丽装饰的演变,映射了历史的变迁和审美追求。

图:故宫典型木构架下方的雀替特写,外形如张开的翅翼。(图片来源:京派古建资料)


现代建筑中的启示

现代建筑在追求结构合理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形式美感。雀替这一传统构件所蕴含的“结构即装饰”理念,对当代设计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一些近现代建筑直接借用雀替元素以营造传统韵味:如建筑大师杨廷宝1930年代设计的交通银行旧址(北京西河沿街旧址),三层窗洞口就使用了雀替装饰,两侧并置雕刻龙头。与入口檐口相呼应,这些雀替和斗拱、琉璃瓦檐一起,使整体建筑自然地呈现出中式传统风格。由此可见,在折衷主义建筑中,雀替可以作为连接中西设计的“纽带”元素。

另一方面,从结构美学来看,雀替展翼状的对称几何感与力学逻辑也可转译到现代建构中。例如,在现代木结构或钢结构设计里,可借鉴雀替对称悬挑的形式:通过可见的梁柱连接节点或悬挂构件,凸显建筑受力路径,同时兼具艺术造型。若将雀替的“展翅”形象用在现代构架上,可能体现在柱头加饰伸出式承载桁架、错层横梁或拼接板中的镂空结构上,从而使结构节点本身具备观赏性。这种设计思路与玲珑剔透的雀替异曲同工,都彰显了“让结构美观、让美观合理”的设计精神。未来建筑中,设计师还可在立面细部或家具构件中注入雀替元素,用现代材料和工艺重新诠释这一古典意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古建筑保护修缮   #风貌改造  #空间装修设计



上一篇:使用防腐木结构的优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