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百科

ARCHITECTURE BAIKE

成都十大古建筑,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5-07-15

浏览量:10

发布者:古今和

以一座城,读一部建筑史

成都,作为一座23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传承至今的古建筑。这些古迹不仅承载着巴蜀文化的风骨,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与地域特色。本文从建筑角度出发,详解成都十大代表性古建筑的历史沿革、结构特点、营造技艺与文化意义。


01|武侯祠:川西祠庙建筑之典范

  • 始建年代:西晋(传)

  • 现存结构:多为清代重修

  • 建筑布局:中轴对称、重檐殿宇、祠园合一

  • 特色构件: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重檐灰筒瓦

  • 看点详解:主殿“五间七架”,斗拱为偷心造,梁架上大量墨书题记保存完好,神台及背龛结构体现出明清时期的宗庙营造规范。其红墙夹道、回字形游廊形成独特空间节奏,极具纪念性。


1.jpg



02|青羊宫:道教宫观建筑集大成者

  • 始建年代:传为周代,现建筑为清康熙重建

  • 核心结构:山门-八卦亭-三清殿-藏经楼轴线分明

  • 建筑细节:三清殿为重檐歇山顶,明间施斗拱三攒,雀替、垂花柱雕饰精美,道教符号遍布梁枋间

  • 营造特色:采用传统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黄绿琉璃瓦面,象征天道尊贵,整体坐北朝南布局,符合《营造法式》道教宫观制度


2.jpg


03|杜甫草堂:唐代园林式住宅的隐逸范本

  • 主要建筑:工部祠、大雅堂、柴门、花径

  • 结构特征:穿斗式木构为主,屋顶为单檐硬山顶,小青瓦覆面,体现成都地区住宅建筑典型形式

  • 文化价值:虽为后世重建,但整体空间规划保留“隐逸林泉”布局,体现文人园林观念与诗意造园思想,借景与框景处理尤为巧妙


3.jpg


04|望江楼:水岸高阁与女性文化的融合表达

  • 始建年代:唐代,现建筑为清代仿古重修

  • 建筑形制:三层重檐阁楼,平面方形,攒尖顶,翼角上翘

  • 细节分析:采用明三暗五木构层叠结构,楼阁为全榫卯构造,内部设抱柱梁架,二层施“八字牛腿”支撑飞檐,整体比例舒展、临水而立,具川西阁楼风格代表性


4.jpg


05|文殊院:汉传佛教寺庙规制完整保存

  • 始建年代:隋唐,现结构为清代修建

  • 布局:五进殿宇,依中轴线布置,左右对称

  • 构件特色:山门施斗拱五铺作,方柱承以覆盆柱础;大雄宝殿为抬梁式,设“升斗枋”与“抱厦”;檐部饰斗拱出跳华丽,顶饰吻兽,体现皇家寺庙规制风格


5.jpg


06|昭觉寺:千年佛刹的唐风遗韵

  • 结构分布: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罗汉堂等

  • 木构工艺:大雄宝殿采用五架抬梁式结构,方形斗拱高出五踩,内设通天柱,木构整体保存良好,是研究川派佛寺建筑技术的实例

  • 石刻遗存:碑廊内存多方唐代、宋代、清代碑刻,文字与篆额保存清晰


6.jpg


07|大慈寺:禅宗丛林与都市融合的样板

  • 建筑形态:汉地佛寺布局,依中心轴展开

  • 结构材料:木构为主,瓦顶石础,屋脊线较低,体现民间化佛寺风格

  • 特色亮点:与现代太古里共存共生,采用“遗址保护+复建+当代利用”的策略,是古建筑活化的典范案例


7.jpg


7.1.jpg


08|崇丽阁(锦里东门楼):城门建筑仿古重构之例

  • 原址年代:明蜀王府城门,现为2004年仿明清重建

  • 建筑结构:重檐歇山顶门楼,砖石基础,木构楼身,施以拱券门洞

  • 形制标准:采用《明营造则例》比例复原,色彩彩绘沿用传统“金龙和玺”法,极具仪门性质与门阙威仪


8.jpg


09|青城山古建筑群:山中道观体系的营造典范

  • 建筑体系:天师洞、上清宫、建福宫、朝阳洞等构成完整的山地道教建筑系统

  • 始建年代:多为晋、唐初建,现存多为明清重修

  • 布局特征:依山就势、散点式布局,体现“道法自然”理念。建筑沿山脊线展开,灵活运用台基、垂带踏道、折返廊桥连接各建筑单元

  • 结构与材料:大多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悬山、歇山、攒尖顶;屋面多施绿色琉璃瓦,与山林环境协调统一

  • 构件细节:三清殿、玉皇殿等使用重檐歇山顶,斗拱规制较高,多为五铺作偷心造,柱础多用覆盆式石础,部分屋脊施吻兽、鸱吻,檐下装饰多绘道教图像、飞云龙纹

  • 文化与工艺融合:建筑形制与道教仪轨高度契合,强调“藏”而不露、虚实相生,是研究中国山地宗教建筑空间组织的代表样本


9.jpg


10|黄龙溪古镇建筑群:明清风貌的活化遗产

  • 建筑形制: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二层楼房,青瓦屋面、悬山顶,临街施廊

  • 材料工艺:采用本地杉木,榫卯结构精细;屋脊设滴水兽,墙面多灰砖抹灰

  • 街巷组织:呈“井”字格局,建筑随河成街,体现“因水设市”的古镇营建逻辑


10.1.jpg


10.jpg